首页 > 锐思研究 > 每周案例

锐思研究

每周案例—临聘出纳“蚂蚁搬家”挪用公款 单位资金管理漏洞百出时间:2020-01-16

案例回顾:

2017年6月,90后的唐某成功应聘成为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科协出纳。唐某进入单位工作后,因个人的虚荣心作祟,长期的高消费行为使其入不敷出,到处借款导致无力偿还。面对债主的威胁,唐某最终打起了公款的主意:自己虽然只是出纳人员,但是直接负责单位的银行账户,同时保管着从上一任出纳交接过来的单位网银的出纳Ukey、会计Ukey及密码,完全有机会“调度”单位的银行存款。

第一次作案时,适逢当天主要领导不在,唐某便打电话假称因业务需要急需盖领导私章报账,顺利得手后便悄悄办理“手续”,顺利取到了第一笔“赃款”1万元。首次挪用公款未被发现,抱着侥幸的心理,唐某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

短短两年时间,唐某从科协和文联共4个账户中像“蚂蚁搬家”一样挪用公款891笔,金额总计169余万元,平均每笔1700元左右。最疯狂的一天她竟然挪用了19笔款项!渐渐地,单位账户被转空,以至于无法保障正常活动开支。

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报账催促下,唐某利用修图软件制作虚假支付凭证和流水凭证,企图拖延时间蒙混过关。在单位账户出现“0”余额时,唐某又偷偷指使他人假扮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和短信告知单位领导“你单位账户上其实还是有很多钱,只是这段时间系统出现错误,才导致单位账户出现‘0’余额”。最终,纪委监委检查时发现了唐某涉嫌挪用公款严重违法的事实,于201989日将相关线索移送当地检察机关,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新闻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912/t20191209_205794.html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出纳人员利用自身职务便利挪用公款的案例,案例中的唐某甚至未曾使用复杂的手段就将接近两百万元资金转出。那么,对于唐某两年来的891次作案,单位为何始终未曾察觉?单位的资金管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预防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呢?

1.资金管理职责分配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要求

资金管理涉及到资金收入、支出、审批、保管、记录、对账、盘点等诸多职责,本案例中的出纳唐某自入职时接手了上届出纳交接的网银出纳Ukey、会计Ukey及密码,从中可以看出,该单位长期以来一直由出纳一人保管两个Ukey和密码,并且由出纳领取银行对账单并负责对账。不止本案例,媒体曝光的大量事件也表明,很多企业由于出纳经常跑银行办理各种收付款业务,为了工作上的“方便”,顺理成章地由出纳领取或接收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独自办理资金业务。这种做法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一旦监督机制不完善,极容易造成上述案例中出纳员神不知鬼不觉清空单位账户资金的情况。所以单位应明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出纳Ukey和会计Ukey分开保管,并由会计人员接收银行对账单并定期进行对账,同时,关注和检查相关岗位人员休假或出差时工作的交接情况,保证不相容职务分离。

2.货币资金支付审批不严格,印章使用程序不合理

本案例中,资金支付的审批环节非常薄弱,唐某在向权限审批人提交付款或报账申请时,仅以电话形式做了简单请示,显然未说明款项的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该单位领导也未仔细审核资金支付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另外,财务部也未有相关人员对其支付进行复核。

此外,唐某第一次挪用公款时也是通过电话请示领导的方式用了领导私章,可见单位用印审批程序也存在缺陷:其一,相关权限审核人未对用印事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其二,申请人也未提供相应纸质文件,通过电话获取领导批准后,事后也未补全手续。

因此,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需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职责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同时,规范印章使用的程序、相关要求并严格执行。

3.货币资金核对、盘点机制缺失

货币资金盘点和银行存款对账是防范货币资金舞弊的重要措施,本案例中,唐某利用职务便利,持续两年时间不断转走单位银行账户上的款项,笔数高达891笔,平均每天一笔以上,在这两年间竟无人发现,直至单位账户余额为0时,一通虚假的电话就让单位相信了是系统错误而未曾怀疑账款出现问题。由此可见,该单位的银行对账机制和货币盘点机制缺失。假如该单位定期由会计人员进行对账,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由财务经理复核;每年末对现金、票据等进行盘点来核实资产的完整性,那么唐某也不会屡屡挪用资金,对公司造成如此巨额的损失。

总结:

单位要有效防范类似情况的发生,必须切实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加强资金支付申请审批及用印控制、健全资金盘点与核对机制。同时,完善日常工作中的监督检查,从“小处”做起,实现各业务领域“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控,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