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回顾 -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24万台”——小米YU7在2025年6月底的上市,以一组震撼数字刷新了中国汽车销售史的纪录。作为小米首款SUV,其凭借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领先的智能座舱体验以及与小米生态链的深度协同,引发了现象级的抢购狂潮,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远超市场最乐观的预期。
然而,这场盛大的“开门红”迅速演变为一场严峻的挑战——产能严重不足导致的交付危机。小米App显示,YU7标准版交付需57-60周,Max版最快也要37-40周。这意味着最早下单的用户需等待近15个月,直至2026年9月才能提车。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焦急的等待、不满的投诉乃至退订的威胁,与此同时闲鱼上出现了订单倒卖潮,蔚来、极氪等竞品趁机发起5000元定金截胡战,交付速度正重绘新能源汽车战场格局,原本象征着成功与市场认可的“爆单”,瞬间转化为对品牌信誉、客户忠诚度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这场由市场需求预测偏差、供应链响应迟滞、生产体系刚性共同引发的产能困局,不仅造成了直接的订单流失和潜在的财务损失,更深层次地暴露了企业在高速扩张和产品转型期供应链风险管控与内部运营协同的脆弱性。
新闻来源:南方网,新浪,腾讯新闻
- 案例分析 -
小米YU7的产能交付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高速发展的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在新品爆发期普遍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涉及产品规划、供应链运营、产销协同、品牌声誉等多个层面的风险与隐患。
危机暴露的核心风险与隐患
01、产品生命周期规划与市场需求脱节
新品上市前的市场预测未能充分捕捉到YU7引爆市场的巨大潜力,存在显著的乐观偏差或测算参数设置不合理。这反映出在产品生命周期规划,尤其是导入期和快速增长期中,对市场热度、竞品动态及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极高期待和信任转化”心理等因素的动态感知和量化分析能力不足,产品整体规划层面缺少对“爆款”情景的沙盘推演和压力测试。预测失准导致生产计划、物料采购、产能布局的基准出现根本性偏差,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配置无法匹配实际需求,形成系统性短缺。
02、供应链掌控力薄弱,缺乏韧性
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小米在复杂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中议价能力和控制力相对有限,关键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电池芯片、先进智驾芯片、特定规格的底盘部件等供应商集中度高,且供应商自身也面临行业性产能紧张,缺乏有效的供应商备案和产能爬坡协同机制,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预案不充分。任一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短缺或交付延迟,都会通过供应链网络迅速传导、放大,最终卡住整车生产的“脖子”。供应链缺乏弹性,难以快速响应需求的激增,供应速度成为制约产能释放的重要瓶颈之一。
03、生产体系柔性不足,产能瓶颈凸显
小米汽车生产线的设计、布局和工艺流程可能主要基于初始的、相对保守的销量预测,产线的柔性化、模块化程度不足,难以快速调整节拍、切换车型配置或进行产能扩充。同时,新工厂、新工人、新工艺带来的学习曲线效应显著,初期良率爬升和效率提升需要时间,对生产瓶颈工序的识别和突破措施不够迅速有效,即使部分零部件到位,受限于产线本身的刚性,整体产能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生产技术与效率的优化空间未能被充分挖掘,现有产能天花板成为交付延迟的直接原因。
据卫星影像显示,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车间、办公楼等主体工程已完工,外部道路仍在收尾,预计7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增加15万辆,缓解交付压力。小米二期工厂的第三方供应商证实,为赶工投产,工人采取“三班倒”模式,24小时轮班,每日工作时长约11小时,一期工厂也持续满负荷运行,双班制下月产能达2.8万-3万台。
04、产销协同机制不畅,存在信息割裂
销售端、生产端、供应链端之间缺乏高效、透明、实时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机制,传统的“销售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流程在面对需求剧烈波动时显得僵化迟缓,可能导致生产计划频繁调整且难以落地,物料齐套率低,资源调配效率低下,客户无法获得相对准确的交付预期,进一步加剧不满情绪。
05、客户关系与声誉风险激增
对大规模交付延迟可能引发的客户不满、退订潮、负面舆情爆发等风险预估不足,缺乏系统的客户沟通策略和危机公关预案,将直接损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并对小米后续车型的销售产生长远负面影响,若处理不当会引发法律纠纷和监管关注。
系统性解决方案:构建韧性供应链与敏捷交付体系
针对上述核心风险与隐患,企业需从战略、运营、控制三个层面构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以提升供应链地位、优化产销协同、突破产能瓶颈:
01、提升供应链战略地位,构建韧性供应网络
第一,深化战略合作与绑定。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与核心及关键供应商建立深度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长期协议、联合投资、技术共享、产能共建等方式,提升互信与绑定深度,明确约定在需求超预期情况下的产能保障优先级、扩产支持计划以及相应的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实施多元化供应策略。对供应风险高的关键物料,如涉及技术壁垒高、供应商集中、地缘政治敏感等因素的,必须建立双源甚至多源供应体系,积极培育和引入合格的二供、三供,确保供应链网络的鲁棒性,这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部件的通用性和可替代性。
第三,强化供应链可视性与协同。建立覆盖多级供应商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关键物料库存、在途状态、产能利用率、风险预警等信息的实时透明化,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端到端的可视性,以便更早发现瓶颈,协同应对。
第四,优化采购策略与库存管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和采购特性的物料,采用差异化的采购策略,如VMI供应商管理库存、JIT准时制与安全库存结合,在需求激增预期下,对长交期、高风险物料,经科学评估后可策略性地建立缓冲库存或签署灵活的产能期权协议。
02、重构产品全生命周期规划与精准销售预测,促进深度产销协同
第一,建立动态智能预测体系。整合多维数据源,包括线上预售数据、线下门店客流与意向、竞品动态、宏观经济指标、社交媒体舆情热度等,应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构建更精准、更新率更高的动态需求预测系统,减少对单一历史数据或主观判断的依赖。
第二,实施敏捷的销售与运营规划。将传统的SOP流程升级为更敏捷、更集成、更频繁的协同机制,建立包括销售、市场、生产、采购、财务、供应链等部门跨职能的核心协同团队,定期基于最新的市场情报、订单状态、供应能力、产能瓶颈信息,进行多情景模拟和风险评估,共同制定或滚动调整未来数周至数月的共识性产销计划。
第三,构建端到端订单履行透明度。建立面向客户的订单状态跟踪系统,提供从订单确认、排产、生产、质检到物流运输的相对透明的信息,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订单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内部提升效率,外部提升客户体验和信任度。
03、优化产线布局与制造体系,深挖产能潜力提升效率
第一,推动产线柔性化与模块化升级。包括但不限于借鉴汽车行业先进的制造理念,对现有产线进行改造;将传统的顺序流水线拆分为更灵活的制造单元或工位集群,支持并行作业和更快的车型配置切换;投资开发可快速切换、适应多车型共线生产的柔性化工装夹具,减少换型时间;广泛应用智能搬运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智能物流解决方案,优化厂内物料流转效率。
第二,持续开展精益生产与效率提升。系统性地实施精益生产方法和工具,持续识别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七大浪费:过量生产、等待、搬运、加工、库存、动作、不良品;聚焦瓶颈工序,集中资源进行突破性改善,如自动化升级、工艺优化、技能培训,提升整体设备效率和产线节拍。
第三,优化新工厂爬坡与人员培训。对新工厂或新产线的产能爬坡制定详细的、分阶段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强新员工和转岗员工的标准作业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缩短学习曲线,建立有效的生产问题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强化风险管控与组织保障,设立跨职能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与沟通机制,进行定期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确保风险管理与战略制定、绩效目标的紧密结合,将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能力塑造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 启 示 -
小米YU7的“爆单”与“交付难”困境,生动地诠释了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席卷汽车行业的今天,产品创新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对复杂全球供应链的卓越掌控能力、对市场需求精准敏捷的响应能力,以及对柔性智能制造体系的构建能力。
产能困局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宝贵的转型契机,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和重构其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和风险控制体系,并从中汲取教训,系统性地提升供应链韧性、优化产销协同、突破制造瓶颈。这样不仅能够化解眼前的交付危机,更将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和应对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注立信锐思
关注风控在线